1. 首页 > 互联网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旨?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的时候,当时词人登上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站在北固亭上俯看滚滚长江,不禁心潮激荡,于是写下这篇传诵千古的佳作。本词题为“怀古”,事实上是借古伤今,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上北固亭后,眼观雄壮的江山,产生了对孙权和刘裕的追思,借京口历史英雄的丰功伟业,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急切心情。孙权曾以弱制强,并在京口建都,坐拥东南,然而这样的英雄已经难以找寻,他曾经的辉煌功业也已被风雨冲刷走了。“想当年”三句,称赞了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领北伐军气吞胡虏的雄姿。可如今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却昏庸腐朽、懦弱无能,两相对比,更令人感到悲痛。


词的下片先记述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失利的历史事件,然后对比古今,生发出今日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丧失了多次抗金的良机,自己也难以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的感慨。“凭谁问”三句则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本词紧扣主题,怀古伤今,用典较多,情景交融,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是辛弃疾(1140年-1207年)于公元1206年,任镇江(今江苏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伤今名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主旨是老当益壮,建功立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统一中国,为朝廷出力,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不能草草了事,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一片歌舞升平,恢复中原的事,已经放在脑后。

辛弃疾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时间流逝?

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慨叹的词句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理解性默写?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三国英雄,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叹。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了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注音?

以下是题中所要求的古诗《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包含中文注音的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yǒng yù yuè · jīn ù tíng hǔ )

——辛弃疾(ì jí )

千古江山(qǔ jiāng shān ),

英雄无觅(yīng xióng wú mì ),

孙仲谋处(òn chù )。

舞榭歌台(wǔ xiè gē tái ),

风流总被(fēng liú zǒn ),

雨打风吹去(yǔ dǎ fēnī qù )。

斜阳草树(xié yán shù ),

寻常巷陌(áng xiàng mò ),

人道寄奴曾住(ào jì nú céng zhù )。

想当年(xiǎn nián),

金戈铁马(ē tiě mǎ),

气吞万里如虎(qì àn lǐ rú hǔ)。

元嘉草草(yā ǎo),

封狼居胥(fēn jū xū),

赢得仓皇北顾(yíng dé cāng huán gù)。

四十三年(sì shí án),

望中犹记(wàng zhōn jì),

烽火扬州路(fēng huǒ yáng zù)。

可堪回首(kě í shǒu),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佛狸祠下(fú lí cí xià),

一片神鸦社鼓(yī pén yā shè gǔ)。

凭谁问(píní wèn),

廉颇老矣(lō ǐ),

尚能饭否(shàn ǒu)?

以上是全部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yǒng yù yuè · jīn ù tíng hǔ )

——辛弃疾(ì jí )

千古江山(qǔ jiāng shān ),

英雄无觅(yīng xióng wú mì ),

孙仲谋处(òn chù )。

舞榭歌台(wǔ xiè gē tái ),

风流总被(fēng liú zǒn ),

雨打风吹去(yǔ dǎ fēnī qù )。

斜阳草树(xié yán shù ),

寻常巷陌(áng xiàng mò ),

人道寄奴曾住(ào jì nú céng zhù )。

想当年(xiǎn nián),

金戈铁马(ē tiě mǎ),

气吞万里如虎(qì àn lǐ rú hǔ)。

元嘉草草(yā ǎo),

封狼居胥(fēn jū xū),

赢得仓皇北顾(yíng dé cāng huán gù)。

四十三年(sì shí án),

望中犹记(wàng zhōn jì),

烽火扬州路(fēng huǒ yáng zù)。

可堪回首(kě í shǒu),

佛狸祠下(fú lí cí xià),

一片神鸦社鼓(yī pén yā shè gǔ)。

凭谁问(píní wèn),

廉颇老矣(lō ǐ),

尚能饭否(shàn ǒu)?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有何含义?

永遇乐是词牌名,原本是用来写宫廷宴会等喜乐场景的音乐,可是全词写的全是忧虑,yi乐写忧,以喜写愁,表现了巨大的反差。京口北固亭是军事重地,怀念古人勇猛善战借以表达对当前现状的忧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名句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类标签: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按:稼轩一生既积极主战,更强调积极备战。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草草:草率从事。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封:筑台祭天。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赢得:只落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再者,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就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⑦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正是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⑧“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佛狸。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闻声而来争食祭品。 ⑨“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赵王遂罢。(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时所作,词中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以古喻今,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且自不甘休,以廉颇自比,表现了仍要抗金的决心。此词运用典故纯熟,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1、孙仲谋,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写孙权是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借古讽今。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与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拼音)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虽老,但是还能吃饭,赵王以为廉颇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颇,自发感慨,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这个典故不用说了吧,三国看看就知道。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南朝宋武帝刘裕故事,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时未称帝),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